国家城市群空间的新叙事
编者按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国家之间的全球性博弈或全球化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历史新时期,城市群导向型的多边性和集聚性方式迎来制度创新和价值重构等严峻挑战,中国国家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在哪里?未来的新格局又是什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巍巍长白山(603099),悠悠图们江。作为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经贸合作多年来持续深化,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4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达9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5%;双向投资金额超过70亿美元,投资合作领域逐步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新兴领域。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图们江’战略意义重大、时机成熟、条件充分、世界瞩目,建议适时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国家‘十五五’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城市群空间战略研究院总规划师阎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图们江”战略是“一带一路”全球合作战略新平台、国家周边高水平开放制高点、东北全面振兴新引擎、东北亚地缘政治桥头堡,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
制度先行与路径探索
阎志建议,规划构建三大战略功能组团:一是全球自由贸易港,布局环太平洋、北冰洋航线;二是跨境经济合作先行示范区对对配,打造东北亚保税自贸中央大市场;三是区域海陆空铁网五位一体复合型全球开放门户,构建新时代大图们江国际合作新特区。
重点是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家战略和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制度安排为基础,高质量建设大图们江(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陆海空铁网相协同的东北亚商贸物流中心,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跨境经济合作中央大市场,打造中国新一轮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于一体的全球性公共产品。
“要以中俄合作共赢为项目宗旨,以全球智库携手为先导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核心机制,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市场平台。”阎志认为,在“大图们江”战略框架下,实现东北亚地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基础设施互联、双多边协同和市场化机制等综合手段,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是制度主动开放,打造跨境自贸区新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推动中俄朝三方签署《东北亚跨境贸易自由化协定》。试点“两国一区”管理模式,在中俄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如珲春—扎鲁比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安排。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构建陆海空铁网立体通道。以扎鲁比诺港、波西耶特港为双核,联合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罗津港等形成日本海港口联盟,统一运营标准、共享航线资源、加强服务保障。联合中俄航运企业开辟北极航道定期班轮,打造规模化海上中欧班列,缩短中国至欧洲的航运距离。建设中俄珲马铁路复线及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亚欧大陆桥大宗商品运输效率。合作建设东北亚数字贸易平台,整合中俄朝日韩蒙六国供应链数据,引入俄罗斯外贸银行上海自贸区数字资产托管中心新机制,试点数字货币跨境结算。
三是多边协作机制,扩大“中俄+”合作圈。推动与东盟、海湾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将东北亚与“全球南方”国家深度绑定。构建区域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能源与制造业联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提供油气、矿产等资源,中国东北提供装备制造、技术人才与金融服务,共建跨境产业园区(如中俄东北亚氢能源合作基地)。
四是市场主导驱动,激活国际资本与市场主体。比如设立大图们江开发基金,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港口、铁路、机场、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推动上海港、中远集团等企业通过PPP等多种模式参股或控股扎鲁比诺港、波西耶特港。在珲春建设东北亚中央采购市场,形成覆盖中俄朝日韩蒙的日用消费品集散基地。
将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阎志强调,“大图们江”战略是平衡东北亚各国经济利益的关键路径,应当通过差异化分工、利益共享机制、双多边治理框架和包容性政策设计,避免“中心—边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构建跨境经济合作新范式、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大图们江’战略将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阎志认为,一是构建东北亚自贸网络核心枢纽。建立东北亚贸易自由化联盟,以中俄跨境自贸区为模板,推动区域内关税互惠、原产地规则统一、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形成东北亚首个“小多边”自贸协定框架。
二是重塑全球“第四极”产业链,形成能源—制造—贸易—服务—消费闭环。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油气、矿产与中国东北装备制造、日韩半导体技术、朝鲜劳动力资源形成多元互补,打造“远东资源—中国转化—东亚消费”的跨国优势产业链。
三是激活东北亚陆海经济“双循环”。开通中欧班列(长春—珲春—扎鲁比诺—远东—西伯利亚—莫斯科—欧洲)新通道,推动西伯利亚铁路与中国“八横八纵”高铁网深度对接,重构亚欧大陆物流新版图。构建海洋经济大纵深新格局,北冰洋渔业资源联合开发、北极航道油气勘探开发合作等,将催生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改变东北亚长期“陆强海弱”的经济结构。
四是打造区域数字贸易生态平台。构建跨境数据流通试验区,在珲春试点中俄朝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机制,建立东北亚数字认证(300579)中心。设立人民币国际化突破区,通过跨境能源贸易人民币结算、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试点。
五是催生“中俄+”合作治理新模式。设立中俄联合主导的东北亚开发银行、区域仲裁法院等机构,开创新兴市场及“全球南方”国家主导的区域治理先例。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在跨境生态保护区、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为东北亚提供超越地缘对抗的新型合作范式。
阎志认为,在坚持“中间走廊”复杂博弈的同时,可通过先易后难的方式争取早期收获,借鉴黑龙江(中俄)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先期推动大图们江(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项目落地对对配,聚焦建设东北亚中俄跨境经济合作中央大市场。
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